5月8日,發佈《鋰電池行業規範條件(2024年本)》(徵求意見稿)和《鋰電池行業規範公告管理辦法(2024年本)》(徵求意見稿),引導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製造項目,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生產成本。
受消息影響,5月9日,鋰電池、能源金屬、固態電池等板塊集體飆漲。截至當日收盤,天力鋰能(301152.SZ)、金楊股份(301210.SZ)領湃科技(300530.SZ)收穫20CM漲停,翔豐華(300890.SZ)、寒銳鈷業(300618.SZ)等股漲超10%。
減少單純擴大產能
2023年,我國鋰電池產業延續了良好的增長態勢。根據行業協會的測算,2023年鋰電池總產量超過940GWh,同比增長25%,行業總產值超過1.4萬億元。但鋰電池相關產品的價格出現了明顯的下降,比如電池級鋰鹽的價格下降70%,電芯的價格也下降了50%。
根據官網信息,公開徵求對鋰電池行業規範條件及公告管理辦法的意見。其中提到,鋰電池企業及項目應符合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節能管理、安全生產等法律法規要求,符合產業政策和產業規劃佈局要求,符合“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
《徵求意見稿》提出,積極引導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製造項目,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生產成本。鋰電池企業應每年用於研發及工藝改進的費用不低於主營業務收入的3%,鼓勵企業取得省級以上獨立研發機構、工程實驗室、技術或高新技術企業資質,鼓勵企業創建綠色工廠。
業內人士表示,此前幾年,鋰電池企業無序擴張,產能是高於實際需求的,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以及企業利潤的減少,同時限制了行業技術的革新發展。此次出臺政策有利於引導行業有序發展,不再單純擴大產能,要以提高能量密度和循環壽命等技術創新來提高產品質量,實現降本增效。
能源署預計,到2030年,電化學不斷創新升級,生產工藝持續改良,有望使鋰電池的成本在如今基礎上下降40%,同時還有望進一步提高電池能量密度和使用壽命。
關鍵指標要求有所提高
事實上,《徵求意見稿》對消費型鋰電池和動力型鋰電池等性能參數也進行了修訂,相關性能指標都得到明顯提升。
小動力型鋰電池的單體電池能量密度≥140Wh/kg,電池組能量密度≥110Wh/kg。單體電池循環壽命1000次且容量保持率≥70%,電池組循環壽命800次且容量保持率≥70%。
大動力型鋰電池又分爲能量型和功率型。其中,使用三元材料(鎳鈷錳酸鋰)的能量型單體電池能量密度≥230Wh/kg,電池組能量密度≥165Wh/kg;使用磷酸鐵鋰等其他材料的能量型單體電池能量密度≥165Wh/kg,電池組能量密度≥120Wh/kg。而功率型單體電池功率密度≥1500W/kg,電池組功率密度≥1200W/kg。單體電池循環壽命≥1500次且容量保持率≥80%,電池組循環壽命≥1000次且容量保持率≥80%。
儲能型電池要求單體電池能量密度≥155Wh/kg,電池組能量密度≥110Wh/kg。單體電池循環壽命≥6000次且容量保持率≥80%,電池組循環壽命≥5000次且容量保持率≥80%。
業內專家表示,《徵求意見稿》對各類電池的性能要求都有所提高,進一步彰顯出我國鋰電池技術的不斷進步。
中航證券在研報中指出,磷酸鐵鋰憑藉成本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優勢,其市場化的需求逐漸成爲市場的主流。由車及儲,在鈉電池和固態電池技術成熟前,預計未來在中低緯度地區和冬季氣溫不低於0攝氏度的地區,車與儲能對磷酸鐵鋰的需求有望成爲市場主流。
產業鏈企業加快創新步伐
從長遠來看,新能源汽車上下游產業鏈的發展依然充滿機遇和挑戰。隨着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不斷擴大,動力電池的需求有望持續增長。面對市場需求的變化,相關企業應在技術創新、產品品質、產能調整等方面做好萬全準備。
目前,高性能的動力電池逐漸成爲動力電池廠商研發的方向。前不久,寧德時代(300750.SZ)推出了全球首款兼具1000公里純電續航和4C超充特性的磷酸鐵鋰電池——神行PLUS。該電池的續航里程、充電速率、低溫性能都比去年8月推出的“神行電池”有了較大程度的提升。
智己汽車此前推出的智己L6率先搭載了行業量產上車的超快充固態電池,電池包帶電量超過130KWh,正極採用納米尺度固態電解質包覆超高鎳材料,負極則採用新一代高比能複合硅碳材料。該電池通過自研的“高離子電導率、耐高溫固態電解質”,以及“幹法固態電解質層一體成型”技術,電芯整體內阻大幅下降,獲得超快充性能。
贛鋒鋰業(002460.SZ)、衛藍新能源的固液混合電池均已實現裝車,孚能科技(688567.SH)、力神電池等企業的半固態電池也已量產或開發完成。
江淮瑞風RF8搭載了億緯鋰能(300014.SZ)的大圓柱電池,該電池同時還配套了長安啓源。據瞭解,該電池採用大量輕質高強材料,實現了系統層級輕量化,系統能量密度高達180Wh/kg。
近期推出的汽車以舊換新政策,有望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行業存在超預期的空間。產業鏈相關企業的新技術不斷落地,進一步強化了新能源汽車的市場競爭力,穩健盈利的行業龍頭值得關注。
最新评论